2013/7/23

聖索菲亞大教堂‧基督與阿拉和平牽手

  

  橫跨歐亞兩洲的古文明國土耳其,擁有璀璨多元的文化、古蹟與民俗風情。不論對西方人,還是東方人,總是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,深深的牽引著人前往探訪。
  聖索菲亞大教堂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, 位於伊斯坦堡。原是君士坦丁大帝於西元325至360興建。但多次毀於大火和地震。今日所見之建築,為查士丁尼大帝於532年續建,總花了16萬人,費時6年,方才完成。完成之後900年,至1453年鄂圖曼帝國消滅拜占庭帝國為止,都是屬於基督教的教堂,且是拜占庭建築的最佳典範。

      

  大教堂以一位名為「索菲亞」的聖人而命名。「聖索菲亞」於希臘語,意思為「上帝的智慧」或「神聖的智慧」。
  教堂高有兩層,由4支圓柱為建築重心,與外圍的圓柱,構成圓頂。大教堂的圓頂,為世界上最漂亮的穹窿圓頂之一,高55公尺,直徑33公尺,宛如鑲在天空的珍珠。其圓頂除了象徵天國之外,且有護蓋聖潔處索的意涵。
  教堂的圓頂是以希臘羅德島的多孔磚雕築,所以教堂內部,長年空氣流通。
  

  在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(1520年)未興建前,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。 
  鄂圖曼入侵後,對其磅礡氣勢也讚嘆不已。故保留其外觀氣勢,僅將室內的聖像,以水泥覆蓋,然後加上回教的圖繪和可蘭經文。於外,則在四周加築4根回教朝聖的「喚拜塔」。
  教堂的外觀凝厚、宏偉。 色調是暖色系的淡粉紅色和紅棕色,形成一種雅致的格局與氣氛。

  
  鄂圖曼帝國將基督教堂改為清真寺後,以此形貌,再度過了500年。直至20世紀,土耳其共和國成立,將教堂改為博物館,並恢復那些被覆蓋於水泥下,金光閃閃的鑲嵌畫。  

   

  教堂前的「淨水亭」,建於1728年。廊柱、亭頂,色彩及線條,頗富中東建築風格。

   

  枯索的枝椏,延展於蕭索的天空。在土耳其的冬天,在冷冽的氣溫裡,教堂大塊大氣的粉色磚牆和圓穹頂下的那垣紅,卻雕砌著一抹渾厚的溫暖。

   

  教堂以巨大的圓頂聞名,其圓頂造型概受到古羅馬萬神殿的影響。
  外觀渾厚,內部卻精緻協調。通過排列於大圓頂下部一圈40個小窗洞,將陽光引入教堂,使整個空間瀰散著一股飄忽和輕盈。
  圓頂內部貼著藍色和金色相間的玻璃馬賽克,繽紛的相互輝映。    

   

  14年前的相機,面對於這座「改變了建築史」的建築,真不知該將視野聚焦於何處。室內的高、寬都無法收納於傻瓜式的鏡頭,只好東剪一塊,西拾一隅,拼拼湊湊。
  大廳的門窗是彩色玻璃。柱墩和內牆面,以白、綠、黑、紅等彩色大理石拼砌。大廳長約75公尺,寬約70公尺。室內共有107根石柱,最大的石柱高20公尺,直徑1.5公尺。其石材來自雅典與弗所。

   

  想不起來,為何當時對那華麗、金光閃閃;馬賽克所鑲嵌的壁畫、聖像和柯林斯式的美麗柱頭,竟然沒有留影一張?
  堂皇、金耀的穹頂上,彩繪的是聖母與聖子。而玄柱上的圓盤,寫畫的是真主阿拉和穆罕默德、四位哈里發以及穆罕默德兩個孫子的名字。一個崇拜偶像,一個膜拜文字,兩教的教義圖騰共處共存,基督與阿拉和平牽手,它是一座舉世無雙的教堂。

    

  想想當時應是視野浮淺,迷惑於建築的表象和當時冬季冷瑟的氛圍。所以對教堂內的文物,少以拍攝。而對厚實的牆垣建物,卻存影不少。

   

  給自己的浮淺一個理由和藉口:我存留了土耳其冬天的空間和冷的調子,在記憶的時光裏。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