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/2/4

木色博物館


  921地震後,故鄉被劃定為國家公園風景。區管理處以風華故鄉二十年的振昌木業公司為主題,興築了「木材博物館」,呈現和回憶當時人物雲集的盛況。


  館內的經營和展現,本以木色的原貌為主。後因資金的關係,一部份分租給主打特產的商業攤位。於是單純木造的棟樑下,有醋酒、咖啡屋、手工香皂、原住民織品、雕刻‧‧‧琳瑯滿目。
  每回鄉一次,我總是會去走繞一圈,看看有什麼新鮮事物。阿娘也總叮嚀我,不要亂花錢、亂買。而我卻擋不不住誘惑,總會偷偷的走私一、兩物。

 
 記得去年爬上這兩棵大蕨的階級的小閣樓,賣的是手工香皂,看它們顏色粉美,我還買了四塊。至今還捨不得用。如今上樓一看,竟然遷變成茶館了。

  

 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種子,名為「鴨腱藤」,也稱為臺灣第一藤,更是臺灣之寶。
  屬稀珍藤種,屬木質藤本。臺灣最大的豆科植物,蔓藤直徑長二、三十公分,豆莢可長一公尺。

   
  老爸稱它為「烏鴉腱」。它的種子小的如50元銅板,大的如大人的掌心。
  在四、五十年代,缺乏玩具的時代,它是小孩子的珍寶。磨熱它,去觸碰朋友的手臂,一陣麻熱,所以又稱之「電豆」。
  去年受不了它的引誘,小妹買了一串造型如彎刀的豆莢,其它造型不美,我則買了三顆種子。
  有人將當它成它刮痧板,幫人刮痧,故又稱為「刮痧果」。

   
  博物館是兩層樓的建構。心想概是商品區和咖啡屋,所以我不曾舉步上樓。現今想想,自己的想法是否太偏執了,或許尚有驚喜之物啊!下次回鄉且就上樓探探。


  走出入門第一處的商品區,即是舊日五、六十年代,振昌木業公司輸送原木的長廊。雖是仿造原來的架構,卻嗅不到木料的芳香。不過線條的結構,卻有現代藝術的交錯之美。


  長廊外的草地上一排杜鵑花,竟然只有一株杜鵑花,獨自綻著花顏,有點孤寂的感覺。


  走進第二區商品區,它比第一區來得有特色。有大師的木雕作品,有原住民的編織。尤其這區塊為原住民的貓頭鷹木雕、石雕,深得我心。
  對不起!焦距又糊了!因為心虛,怕被瞪說,不買還拍。
  其實,前年回鄉時,我已經偷渡兩隻可愛的石雕了。


  這就是前年的典藏版,今年沒有了。超級可愛吧!
  運用大理石的原色,技法不多,有樸拙之美。看起來像一對恩愛的情人或夫妻吧!
  若給阿娘知道一隻450元或500元〈我忘了,對數字一向魯鈍,不善記憶。〉,準被唸翻了!


  這隻白灰色的貓頭鷹,就當它是雄貓頭鷹好了。它若是個人,想必是一個憨實、不善花言巧語的傢伙。呆頭的可愛!

  
  是不是發現畫面顏色偏藍,這又是新機上手。女兒買了「大砲」,所以就將原有的數位相機,送我當今年的母親節禮物。
  它的機能、功能,比兒子的還複雜、精密,更難操縱。尤其微距的功能,相當好。聽不懂什麼平光?白光?要用手調控?太難了!以後還是使用傻瓜、easy就好了。所以就請再將就吧!


  小妹說我不是攝影專業人,建議我會畫,不如帶著畫本、色筆,來個有自我個性的描繪。
  或許是個好想法,可是一天能畫幾張呢?想起來,又有點懶惰,而且也好久好久沒動畫筆了。


        轉個頭,跟親愛的,說個話吧!


   

  木構長廊的右側,則是寬廣的樹叢、草皮。這裏可曾是木業公司最重要的鋸木、裁木的場所。木屑飛舞、木香十里、木魂萬萬縷。


  博物館園區樹叢的枝椏穿天、紅葉稀疏,落葉大概都早已飄落護泥了。

 

  後門已近,回首一瞥,留下博物館的建物構圖。祈望三月回來時,將會有另番風情或驚喜。


  當繞著車站上坡小巷回家時,遠來、速來的一山雲霧,又讓我的鏡頭留下博物館屋頂;傾斜45度角最大的特色。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